黄大年的故事

Time: 2025-08-02 View:

    黄大年(1958年8月28日―2017年1月8日),著名地球物理学家,曾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、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首任学部长。获得“人民教育家”国家荣誉称号。我们也都在学习他“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”的精神。如今,全国已经有超过400个教师团队被命名为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。
特别荣幸,从姓上看,黄老师和我是本家;从辈分上看,我其实也是大字辈,只是父母并未按照传统的方法起名;我也是其中一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成员,也曾和于平书记相约,专程到吉林大学交流学习。黄老师是我敬仰和佩服的科学家,我要向他学习,一方面学习他的精神,另外一方面学习他做学术的方法。在学术上,黄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情:
(1)给地球做CT的创新和执着
    黄大年从小就跟着地质队四处辗转,野外经验丰富,但是平时基本上带的就是帆布工具袋,里面有罗盘、工具锤、放大镜“三大件”。黄大年切身体会到地质队员勘探工作的艰苦、原始。他想到,如果有一种像给骨骼拍片子的X光机那样的仪器,简单一照,就能把地球看个透,不用再爬山越岭,一寸一寸地测量,那该多好啊!其实当时是有航空物探的,但是有人机,队员在山区飞行非常危险。因此,如果研制无人机进行航空重力探测,就有可能测量出不同地区的重力效应变化,推测出地下密度分布,进而指示地下空洞和非金属矿藏等信息。但是他不会无人机。于是,他经常在无人机模型店里转悠,对无人机模型爱不释手,还被店员推销了好几次。被逼得没办法,黄大年最后只好自己掏钱,把模型抱回办公室。他从无人机航模拆解开始,逐渐集成通讯、导航和传感器探测技术等。当中肯定有很多艰辛。不过,最后还是成功了,还成立了宁波翔羽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,大力推广无人化地球物理探测技术,成功研制了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工程样机,开发了重载荷无人机物探应用技术,不仅提高了我国物探无人机自主研发的能力,还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、地球深部探测等方面的技术空白。
“    我们要研制出中国自己的物探无人机。有了无人机航空物探,就可以一边干活儿,一边坐在机场喝咖啡,等咖啡喝完了,活儿也干完了!”这是黄大年老师说的。其实林业和地质一样,都是艰苦专业,野外调查非常辛苦。我们也是从航空测树开始,进而到卫星制图、反演。“给地球做CT”放在林业上也适用,我们是给地球表面的森林做CT。林业定量遥感团队也要锚定这个方向,提高透视地球和森林监测的能力;在无人机和AI飞速发展的时代,有勇气抓住机遇,有能力攻克难关。
(2)学科要交叉融合的战略思维
    搞交叉、搞融合。这是黄大年回国后提出的一项新的科研理念。他在想,能不能把跨学科人才汇聚在一起,让基础研究和前沿科技“在碰撞中寻求突破,在差异中做出增量”。回国仅半年多,黄老师就统筹各方力量,开展吉林大学学科交叉。2016年9月,辐射地学部、医学部、物理学院等院系的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初步形成,黄大年担任首任部长。
    黄老师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部探测仪器装备,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,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究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,奇思妙想和技术创新不断产生。他自己也提出南极科考的全地形车、野外作业医疗看护车、南极内陆地区钻取冰下基岩岩心等“科学幻想”。有专家评价黄老师的战略设想涉及卫星通讯、汽车设计、大数据交流、机器人研发等领域的科研,可在传统学科基础上衍生出的新方向,有望带动上千亿元的产业项目。
林业也需要交叉融合,至少内部的林学、工学、计算机科学等需要交叉。智慧林业就是一个交叉的很好载体,未来需要用智慧方法改造提升林业的研究、应用和生产效率。(黄华国)